368章 客串节目2(第2页)
于是他私下里在各个窑场转了几天,回来后就有了主意,一是要提高砖的质量,二是在经营上下工夫。
首先他严格把好每一块砖的烧制环节,绝不偷工减料,所以烧出的砖成色好,光洁度高、硬度很强,不易破碎。
同时在销售上,他也比别人技高一筹,当时卖砖是以“丁”
为单位,一“小丁”
砖是二百块,一“大丁”
砖是八百块,但他在ǎ砖时,一“小丁”
要ǎ二百二十块,一“大丁”
要ǎ八百五十块——价格上与别的窑场差不多,可数量上却暗自比别人多了一些。
同时又雇了三辆马车,凡买主在十里地之内的,一律免费送砖上门。
一些买主在他这里买了几次砖后,就发现他的砖不但质量好,而且数量比别的窑场多,还能免费送货,便经常来他这里买,不到一年的工夫,潘家窑场就红火起来,并很快出了名,甚至连一二百里地以外的人也慕名来他这里买砖。
于是这潘家窑场越开越大,据说最多时有二三百人在这里干活,车进车出的,很是热闹,而另外几家窑场因经营不善便相继关了张。
以后在潘家窑场附近形成村落,便依窑场之名,得地名潘家窑。
这就是潘家窑的由来。
至于改成潘家园其实很简单的。
到了&039;guo后期,这一带的土被用得差不多了,只留下许多大水坑和洼地,再取土烧砖很是困难,于是潘家窑暂时关闭,不久便迁到了房山一带。
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这里的水坑和洼地被逐渐填平,并开始建设居民区,几年的时间就出现了一大片居民区,并以“潘家窑”
之名而称。
但叫了没有多久,人们就觉得不雅,因为老北京人通常将ji院叫“窑子”
,所以就改为“潘家园”
,这个“园”
字,便是“家园”
的意思,并将附近新修的道路称为潘家园路。
后来在修建三环路时,在潘家园东侧修建了一座立交桥,便得名“潘家园桥”
。
1992年以后,在这里逐渐形成一个旧货市场,短短几年时间便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古玩旧货集散地,吸引着大批淘宝者和游客。
而今,“潘家园”
已不只是一个街道或一个地域的名称,几乎成为古玩市场的代名词。”
许阳的解释让大家很满意,其实这里也不是很多人都知道这些事情。
许阳说的有理有据,而且这些东西很容易验证的。
对于一个20来岁就有如此学识的人,大家还是很认可的!
“嗯,我们到是理解了这里为什么改名为潘家园,可是这里是如何形成一个古玩市场的呢?”
林小茉又问道。
“关于这个,其实那就说说“鬼市”
了!”
许阳一边走一边说道。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